Page 100 - 魏了翁传
P. 100
魏 了 翁
WEI LIAO WENG ZHUAN
集》 卷34, 段圣可墓志铭)
4.吴昌裔, 中江县人, 吴泳之弟, 字季永, “生于淳熙癸卯 (十年, 1183年)”。 吴泳: “余少
孤, 与弟共学, 食则同案, 坐则同席, 出游则同方。” (《鹤林集》 卷35, 《待制侍郎弟圹志》) 与
兄泳同来鹤山书院。
5.李□, 丹棱人, 李焘之子, 知彭州, 来蒲江鹤山书院相访, 作诗绝句三首。 魏了翁有次韵诗:
《次韵李彭州, 访山居三绝》
(一)
只嫌湫隘近城居, 无着名山万卷书。
不道八荒皆我宇, 独于此处认吾庐。
(二)
古剡溪头寄短椽, 山阴胜韵更谁传。
似闻昨夜高轩过, 人怪儒衣住檐肩。
(三)
不须更草北山文, 归去开关扫白云。
兴未尽时仍重访, 我非辟世可同群。
(《鹤山集》 卷8)
张文利: “在这组诗里出现的隐居山阴者, 并不是真正逃避红尘, 与自然八荒融为一体, 不过
是为了寻求一个幽静的读书处所而已。 他不求遁世, 反而希望有人把自己的 ‘山阴胜韵’ 传播出
去。 他更不会刻意做出隐者的样子给别人看, 相反, 他希望有人来拜访他, 甚至是再三的拜访, 因
为 ‘我非辟世可同群’。 由此可见, 魏了翁欣赏的隐逸是儒者之隐, 意在求得清静, 以便利于修养,
至多只能算是隐迹, 不同于隐迹又隐心的真正的隐士。 这足以证明, 鹤山的主导思想是积极用世
的。” (《魏了翁文学研究》 58页)
6.虞刚简 (1164—1227), 仁寿县人, 虞允文之孙, 虞公亮之子, 差知永康军, 来游蒲江鹤山书
院, 看见叶适 《师立斋铭》, 回去后写信与魏了翁发表对叶适文章的意见。 魏了翁写 《答虞永康刚
简》 《又答虞永康》 和他讨论 “资” 和 “性” 问题。 (《鹤山集》 卷32) 二人 “白鹤山头曾有约,
至今华表望归来”。 (《鹤山集》 卷8, 《次韵李彭州, 乞鹤于虞万州刚简》)
六、 刻印朱熹著作
(一) 《小学集注》
“潼川 (三台市) 于君巽仲由临邛郡幕摄蒲江令, 一日过余, 从容语及学, 乃请刻此书而属余
识其末。” 魏了翁为作 《〈小学之书〉 后序》。
他写道: “天命流行, 而人得之以为健顺。 五常之性。 尧舜至途之人一也, 至于气质之昏明强
弱, 则不能皆齐。 苟知所以学问思辨而力加澄治之功, 则虽柔必强, 引而至于尧舜可也。”
周代 “自八岁入小学, 教之以洒扫应退之节, 礼乐射御书数之文。 逮十有五而入大学, 则进乎
明德新民以至于至善, 本乎致知格物以极于治国平天下”。
“《大学》 之书独存, 而 《小学》 顾不见于世。” 《大学》 乃 《礼记》 中一篇。 朱熹从 《礼记》
中抽出, 与 《论语》 《孟子》 《中庸》 并列为 《四书》。
“晦庵朱先生悯其阙遗, 取其法之于今可行者辅之, 始乎立教, 次明伦, 次敬身, 次稽古, 而
94