Page 16 - 魏了翁传
P. 16
魏 了 翁
WEI LIAO WENG ZHUAN
“余少, 诵苏文忠 《山房记》。” (《鹤山集》 卷49, 洪氏天目山房记)
3.薛尚功 《历代钟鼎彝器款识法帖》 《篆韵》
“为儿童即喜小学 (古文字学), 如 (江西) 九江所刊 《钟鼎款识》 及 《篆韵》, 某皆有淳熙间
(1174—1189年) 善本。” (《鹤山集》 卷35, 《答薛检法》)。 薛尚功, 宋钱塘人, 著 《历代钟鼎彝
器款识法帖》 二十卷、 《钟鼎法帖》 十卷、 《篆韵》 七卷, 刻于九江。
4.程颢 《河南遗书》、 程颐 《伊川易传》 《二程先生语录》
魏了翁 “为儿童时, 犹及从长老授伊川 (程颐, 世称伊川先生) 《易传》, 及 (程颢) 《河南
遗书》, 又及见学者多传写 《二程先生语录》”。 (《鹤山集》 卷42, 《简州四先生祠堂记》)
5. 《易经》
“予少读 《易》, 见诸儒重卦说有四; 王辅嗣 (王弼, 226—249年, 建安七子之一, 有 《周易
注》 10卷) 以为伏羲; 郑康成 (郑玄, 127—200年, 有 《周易注》 1卷) 以为神农; 孙盛 (302—
373年, 东晋人) 以为夏禹; 史迁 (司马迁, 前145—前89年) 以为周文 (王)。 孙、 郑之义, 亡据。
而马、 王之说, 人多是之。 然予以为唐虞之时, 固有卜筮, 则四营十八变尚矣, 固不待文王而后重
爻也。 不宁惟是, 窃意先天一图, 自古有之。” (《鹤山集》 卷65, 《题冯仰之 (因重论) 后》)
6. 《书经》 《诗经》 《春秋》
“尝以是读圣贤之书, 如 《易》 《书》 《诗》 《春秋》, 篇具一体, 不相袭沿。” (《鹤山集》 卷
55, 《彭忠肃公 〈止堂文集〉 序》)
7. 《国史》
“窃尝伏读 《国史》 ……” (《鹤山集》 卷102, 《问汉唐宦官外戚镇夷狄》)
(1) 中国国史: 《史记》 《汉书》 《后汉书》 《三国志》 《晋书》 《宋书》 《南齐书》 《梁
书》 《陈书》 《魏书》 《北齐书》 《周书》 《南史》 《北史》 《隋书》 《旧唐书》 《新唐书》 《旧
五代史》 《新五代史》。
(2) 宋朝国史: 《三朝国史》 (太祖、 太宗、 真宗三朝) 一百五十卷, 天圣八年 (1030年) 成
书。
《两朝国史》 (仁宗、 英宗两朝) 一百二十卷, 元丰五年 (1082年) 成书。
《四朝国史》 (神宗、 哲宗、 徽宗、 钦宗四朝) 三百五十卷, 淳熙十三年 (1186年) 成书。
8. 《汲冢竹书》
战国时魏国史官所记一部编年体通史, 记录了夏朝到魏襄王的历史, 西晋咸宁五年 (279年)
盗墓贼汲郡人不准 (人名) 盗掘魏安厘王墓发现。 写于竹简上, 整理成十三篇, 又名 《竹书纪年》。
记载89位帝王, 1847年的历史, 比 《史记》 真实。
二、 博览群书
“某少时, 只喜记问词章, 所以无书不记。” (《鹤山集》 卷35, 《答朱择善》)
在早年魏了翁的文章中, 他引用过 《荀子》、 恒宽 《盐铁论》、 韩愈 《与孟尚书书》、 吕陶《成都
备武堂记》、 宋祁 《群牧论》、 苏辙 《元和会计录》 等文章; 提到过李翱、 康澄、 苏洵、 苏轼、 石
介、 欧阳修、 范仲淹、 宋绶、 余靖、 苏伸、 张方平、 富弼、 范祖禹、 蔡襄、 王素等人。
彭龟年 (1142—1206年), 江西清江人, 乾道五年 (1165年) 进士, 从朱熹、 张栻学, 仕至吏
部侍郎兼侍读。
10